星海品牌故事之一 “星海”與延安“魯藝”
許多人都知道“星!弊1949年建廠以來已經有60余年的歷史了,但很少有人知道“星!痹诮◤S前還有幾十年的“革命史”,這段歷史可以追溯到延安“魯藝”時期。
當年在延安魯迅藝術團擔任大提琴演奏員的張貞黻就是“星海”最久遠的創始人,他當時還是魯藝的音樂教員,也曾經留學法國深造音樂藝術理論。1946年張貞黻在延安交響樂團任副團長,盡管革命工作、演出任務都很繁忙,但是,研究與制作樂器的愿望和決心始終也沒有動搖過,即使在行軍途中,他也扛著琴板和木料,,一有空閑就堅持做琴。因為當時的條件很艱苦,在解放區根本買不到琴,只有自己做。當時的文藝戰士珍惜自己的樂器,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日夜不離身,走到哪里帶到哪里,生怕樂器被破壞。一旦樂器出現破損就很難修復。文藝戰士沒有了樂器,就等于戰士失掉了武器。張貞黻深知這一道理,也最能體會文藝戰士的心情。于是,在百忙中他潛心鉆研樂器的修理和制作,千方百計地購買和制作生產樂器的各種工具。他最擅長制作提琴,經他制作的小提琴、大提琴,不斷充實到交響樂隊的演出中。
當時在延安堅持革命斗爭非常艱苦,有時遇到形勢嚴峻的時候,部隊還要進行緊急的轉移和疏散,為了輕裝前進經常還要拋棄和堅壁一些東西和物資。特別是在胡宗南進攻延安時,斗爭的形勢更加惡劣,但是不管怎樣轉移和疏散,不論拋棄什么、堅壁什么,張貞黻總舍不得把做琴的工具和琴料堅壁起來或扔掉。
1948年,當時任華北人民文工團副團長的張貞黻在解放石家莊時,不幸因病去逝了。在他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中國樂器工業的發展,直到臨終時還囑咐他的戰友陳艾生說:“北平解放后,一定要辦起我們自己的樂器廠,如果我死了,你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也要把這個事業堅持下去,如果可能的話,將來你們要努力把全國所需要的樂器都生產出來……”這就是張貞黻臨終時留下的最后遺言。除此之外,他還留下了一把刨子、一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
1949年1月31日,北京和平解放,紅軍戰士陳艾生為實現張貞黻的遺愿,四處奔走,多方求助,反反復復地向有關領導和有關部門陳述要創辦樂器工廠的理由。1949年3月,中央有關部門批準了陳艾生同志的申請,并責成管理中央機關事務的新中國經濟建設公司撥款人民幣10萬元(舊幣)作為開辦資金,將北京市東單冰渣胡同5號的一所小樓(共14.5間房屋)交給樂器廠作為廠房,組織上決定由陳艾生同志負責籌建,建成后隸屬華北人民文工團領導。批準從新分配到文工團的大學生中挑選一兩名助手。陳艾生選中了在北京從事鋼琴、管風琴維修和調音頗有名氣的王來安師傅和北京師范大學分配到文工團的大學生何匯泉開始籌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