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學苑/INFORMATION
鋼琴的發展史
發布時間:2010-11-17 20:33:24 文章欄目:鋼琴學苑 瀏覽次數:2404
1698年,意大利管風琴制作師巴爾托洛梅奧·克里斯托福里為佛羅倫薩的貴族菲迪南德·梅迪契制作了一架與羽管鍵琴的外形和結構相似的鋼琴。1709年,克里斯托福里又制作了一架能同時演奏弱音和強音的鋼琴,從此開始了鋼琴藝術的歷史紀元。在意大利語中,“鋼琴”就是指能同時發出強音和弱音的羽管鍵琴。后來,克里斯托福里將閑暇時間完全投入在鋼琴的革命性發明中,從1709年到1732年逝世為止,他一共做出了25架鋼琴。
[耶胡迪·梅紐因]鋼琴的前身是擊弦古鋼琴,而不是羽管鍵琴,羽管鍵琴是通過撥動琴弦而發音,而鋼琴則是通過敲擊琴弦來發音的。用鋼琴可以演奏任何風格的樂曲,但不一定能達到真正完美的效果。作為一個小提琴演奏者,我這樣說是有根據的,因為琴弦發出的聲音不像人的嗓音,人的嗓音可以保持一定的強度不變,而琴弦受到敲擊之后,聲音會由強變弱。所以鋼琴的演奏不能完全達到人聲演唱的效果,但是,如果演奏者技藝精湛,也可以演奏出接近人聲的音色。當琴弦的聲音開始下滑的時候,應當盡量減少間歇,保持聲音的連貫和圓潤,這樣就能演奏出類似人聲演唱的音色,要達到這樣的音響效果,演奏者必須有超凡的技藝,否則,擊弦后聲音的強度就無法保持不變。鋼琴的質量不僅直接關系到琴弦聲音強度的穩定性能,而且影響到演奏的效果。鋼琴也是一種和聲樂器,因為鋼琴具備所有的音階,可以奏出各種和聲,所以鋼琴可以演奏各種樂曲。
為何鋼琴是一個重要的自我表達的工具? 著名作家喬治·肖伯納說:“鋼琴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樂器發明,它對音樂的重要性,猶如印刷之于詩歌”。16世紀鍵盤樂器中的王子曾是羽管鍵琴,但人們對于更具歌唱性的鍵盤樂器需求激增,人們需要一種可以提供更多音色的樂器。而羽管鍵琴不能像鋼琴那樣發出輕柔或響亮的聲音,也無法產生回響。當社會逐漸變得世俗,到十八世紀人們希望鍵盤樂器能如歌唱般地觸動人心,而不是僅能播送音樂。很快,順應時代需求的鋼琴產生了。如果說羽管鍵琴代表巴洛克時代,鋼琴則成為古典和浪漫派音樂的象征。
早期的鋼琴引起了許多樂器制作師的興趣,他們對這種樂器進行了改進,但是這種鋼琴最終沒有得到全面的發展,哲學家伏爾泰曾經說:“制作鋼琴和羽管鍵琴應當是制鍋的工匠干的活”。鋼琴的內部構造太硬,不便于練習,如果觸鍵太輕,琴槌就不能接觸到琴弦,如果觸鍵太重,琴槌則會反彈,造成重復擊弦,聲音就會很難聽。直到克里斯托福里使用擒縱裝置之后,才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克里斯托弗里發明了鋼琴,但熱衷于歌唱和小提琴的意大利人卻對這項新發明不感興趣。在克里斯托弗里去世后,德國人很快就掌握了鋼琴的發展。
管風琴制造師、德國人戈特弗里德·希爾伯曼同時也是巴赫的朋友,一直夢想著制造有很大動態范圍的樂器,他奇跡般地發現了克里斯托弗里的琴槌裝置的圖紙,并付諸實施。18世紀40年代末,菲特烈大帝購買了超過一打的希爾伯曼鋼琴,并把它們放置在柏林的皇宮和各處行宮中。在此之前一年,巴赫曾經試彈過希爾伯曼的鋼琴,這位羽管鍵琴和管風琴大師并不喜歡它,但當他拜訪菲特烈大帝并再次試彈改進過后的新裝置的時候,巴赫宣稱它完美無暇。巴赫的鋼琴作品是留存最早的鋼琴曲目。
1843年,波士頓鋼琴制造商瓊納斯·契柯林發明以鑄鐵型框架制造鋼琴的外框,之后不但鋼琴持久不走音,其嘹亮的音響還可傳遍音樂廳的每一個角落。克里斯托弗里的原型鋼琴遠比現代鋼琴輕巧。現代鋼琴以多達兩萬件的零件,榮登“工業革命之女”寶座,鋼琴從此成為浪漫派的樂器代表。在浪漫派時代,鋼琴天才們紛紛降生。在德國,菲利克斯·門德爾松出生于1809年,波蘭人弗里德利克·肖邦出生于1810年,匈牙利來的弗朗茨·李斯特生于1811年。他們為鋼琴創造出一個充滿鮮明個性與濃烈情感宣泄的視野。
音樂創作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鋼琴制作工藝的進步。從1860年起,人類進入了真正的鋼琴時代。英國的樂器制作大師布羅德伍德對方形鋼琴的琴弦設計進行了改進,使低音音域更加寬廣。同時還用踏板代替了操縱旋鈕和膝板。布羅德伍德對三角鋼琴也進行了改進,使鋼琴的聲音增加了強度和共鳴性,但同時又使聲音的清晰度有所減弱。19世紀初,法國人塞巴斯蒂安·埃拉爾開始在琴架上使用金屬支撐桿。1822年,埃拉爾又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在鋼琴中使用了雙重擒縱裝置,這就使演奏者能夠迅速地連奏同一個音,于是就可以用鋼琴來演奏各種旋律。現在的鋼琴都是采用雙重擒縱裝置,因此埃拉爾被譽為“現代鋼琴之父”。德國人亨利·帕普也是一位多產的發明家。1826年,帕普想出了一個很有創意的辦法,那就是用尼絨墊代替琴槌上的皮墊。此外,三角鋼琴和方形鋼琴也出現了一些重要的發明,比如琴弦交叉安裝,既加長了琴弦,同時又使擺放琴馬的位置變得更加合理,而低音琴弦和高音琴弦的重疊,使鋼琴獲得了更加理想的共鳴效果。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鋼琴在上流社會越來越受歡迎,新的鋼琴品牌應運而生。19世紀后半葉,美國的亨利·斯坦威成為令人矚目的鋼琴制造商。工業革命推動了機械制造業的發展,鋼琴制作技術又有了新的改進。19世紀中期,德國的鋼琴制造業發展迅速,一些歷史悠久的鋼琴品牌也在積極地進行技術革新,他們制作的鋼琴占領了歐洲大大小小的音樂廳。直到1914年,美國的斯坦威鋼琴進入歐洲市場之后,才結束了德國鋼琴的壟斷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制造的鋼琴以優良的質量聞名于世,英國人則擅長制作用于教學的鋼琴,法國的埃拉爾和普萊耶爾兩大品牌制造商則主要生產用于演出的鋼琴。在那個時代,樂器制造商們不遺余力地改進制作技術,為鋼琴注入了更豐富的音色。
20世紀是一個分水嶺,在進入20世紀的同時,鋼琴進入了現代化階段。與眾多的音樂家相比,一位法國的音樂家在20世紀初創立了一套新的作曲體系,他就是克勞德·德彪西。德彪西不僅是一流的鋼琴演奏家,同時又是杰出的鋼琴作曲家。他在音樂創作中進行了許多新的探索,把鋼琴當作一種可以制造豐富的色彩和獨特的音響效果的調色板,激進的和聲語言是他為20世紀音樂創作帶來的最大禮物。
從第一架古式鋼琴的出現到現代鋼琴的廣泛運用,鋼琴的制作經歷了近300年的歷史。經過歷代制琴大師的不斷改進,鋼琴的構造日趨完善,音色更加完美,它已經成為現代樂器中音域最廣闊、表現力最豐富的鍵盤樂器。三百年鋼琴的歷史發展不僅反映了人們在音響審美上的追求,還勾勒出了樂器和演奏者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然而鋼琴家在將自己的情感與心境投入鋼琴作品時,完成的不僅僅是對作品的二度創作,更多的是演奏家在追求琴人合一的境界,實現鋼琴作為自我情感媒介的功能。鋼琴歷史的三百年,就是人類文化所經歷的三百年。鋼琴之所以偉大,就因為它是人類酸甜苦辣三百年的象征。
[耶胡迪·梅紐因]鋼琴的前身是擊弦古鋼琴,而不是羽管鍵琴,羽管鍵琴是通過撥動琴弦而發音,而鋼琴則是通過敲擊琴弦來發音的。用鋼琴可以演奏任何風格的樂曲,但不一定能達到真正完美的效果。作為一個小提琴演奏者,我這樣說是有根據的,因為琴弦發出的聲音不像人的嗓音,人的嗓音可以保持一定的強度不變,而琴弦受到敲擊之后,聲音會由強變弱。所以鋼琴的演奏不能完全達到人聲演唱的效果,但是,如果演奏者技藝精湛,也可以演奏出接近人聲的音色。當琴弦的聲音開始下滑的時候,應當盡量減少間歇,保持聲音的連貫和圓潤,這樣就能演奏出類似人聲演唱的音色,要達到這樣的音響效果,演奏者必須有超凡的技藝,否則,擊弦后聲音的強度就無法保持不變。鋼琴的質量不僅直接關系到琴弦聲音強度的穩定性能,而且影響到演奏的效果。鋼琴也是一種和聲樂器,因為鋼琴具備所有的音階,可以奏出各種和聲,所以鋼琴可以演奏各種樂曲。
為何鋼琴是一個重要的自我表達的工具? 著名作家喬治·肖伯納說:“鋼琴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樂器發明,它對音樂的重要性,猶如印刷之于詩歌”。16世紀鍵盤樂器中的王子曾是羽管鍵琴,但人們對于更具歌唱性的鍵盤樂器需求激增,人們需要一種可以提供更多音色的樂器。而羽管鍵琴不能像鋼琴那樣發出輕柔或響亮的聲音,也無法產生回響。當社會逐漸變得世俗,到十八世紀人們希望鍵盤樂器能如歌唱般地觸動人心,而不是僅能播送音樂。很快,順應時代需求的鋼琴產生了。如果說羽管鍵琴代表巴洛克時代,鋼琴則成為古典和浪漫派音樂的象征。
早期的鋼琴引起了許多樂器制作師的興趣,他們對這種樂器進行了改進,但是這種鋼琴最終沒有得到全面的發展,哲學家伏爾泰曾經說:“制作鋼琴和羽管鍵琴應當是制鍋的工匠干的活”。鋼琴的內部構造太硬,不便于練習,如果觸鍵太輕,琴槌就不能接觸到琴弦,如果觸鍵太重,琴槌則會反彈,造成重復擊弦,聲音就會很難聽。直到克里斯托福里使用擒縱裝置之后,才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克里斯托弗里發明了鋼琴,但熱衷于歌唱和小提琴的意大利人卻對這項新發明不感興趣。在克里斯托弗里去世后,德國人很快就掌握了鋼琴的發展。
管風琴制造師、德國人戈特弗里德·希爾伯曼同時也是巴赫的朋友,一直夢想著制造有很大動態范圍的樂器,他奇跡般地發現了克里斯托弗里的琴槌裝置的圖紙,并付諸實施。18世紀40年代末,菲特烈大帝購買了超過一打的希爾伯曼鋼琴,并把它們放置在柏林的皇宮和各處行宮中。在此之前一年,巴赫曾經試彈過希爾伯曼的鋼琴,這位羽管鍵琴和管風琴大師并不喜歡它,但當他拜訪菲特烈大帝并再次試彈改進過后的新裝置的時候,巴赫宣稱它完美無暇。巴赫的鋼琴作品是留存最早的鋼琴曲目。
1843年,波士頓鋼琴制造商瓊納斯·契柯林發明以鑄鐵型框架制造鋼琴的外框,之后不但鋼琴持久不走音,其嘹亮的音響還可傳遍音樂廳的每一個角落。克里斯托弗里的原型鋼琴遠比現代鋼琴輕巧。現代鋼琴以多達兩萬件的零件,榮登“工業革命之女”寶座,鋼琴從此成為浪漫派的樂器代表。在浪漫派時代,鋼琴天才們紛紛降生。在德國,菲利克斯·門德爾松出生于1809年,波蘭人弗里德利克·肖邦出生于1810年,匈牙利來的弗朗茨·李斯特生于1811年。他們為鋼琴創造出一個充滿鮮明個性與濃烈情感宣泄的視野。
音樂創作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鋼琴制作工藝的進步。從1860年起,人類進入了真正的鋼琴時代。英國的樂器制作大師布羅德伍德對方形鋼琴的琴弦設計進行了改進,使低音音域更加寬廣。同時還用踏板代替了操縱旋鈕和膝板。布羅德伍德對三角鋼琴也進行了改進,使鋼琴的聲音增加了強度和共鳴性,但同時又使聲音的清晰度有所減弱。19世紀初,法國人塞巴斯蒂安·埃拉爾開始在琴架上使用金屬支撐桿。1822年,埃拉爾又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在鋼琴中使用了雙重擒縱裝置,這就使演奏者能夠迅速地連奏同一個音,于是就可以用鋼琴來演奏各種旋律。現在的鋼琴都是采用雙重擒縱裝置,因此埃拉爾被譽為“現代鋼琴之父”。德國人亨利·帕普也是一位多產的發明家。1826年,帕普想出了一個很有創意的辦法,那就是用尼絨墊代替琴槌上的皮墊。此外,三角鋼琴和方形鋼琴也出現了一些重要的發明,比如琴弦交叉安裝,既加長了琴弦,同時又使擺放琴馬的位置變得更加合理,而低音琴弦和高音琴弦的重疊,使鋼琴獲得了更加理想的共鳴效果。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鋼琴在上流社會越來越受歡迎,新的鋼琴品牌應運而生。19世紀后半葉,美國的亨利·斯坦威成為令人矚目的鋼琴制造商。工業革命推動了機械制造業的發展,鋼琴制作技術又有了新的改進。19世紀中期,德國的鋼琴制造業發展迅速,一些歷史悠久的鋼琴品牌也在積極地進行技術革新,他們制作的鋼琴占領了歐洲大大小小的音樂廳。直到1914年,美國的斯坦威鋼琴進入歐洲市場之后,才結束了德國鋼琴的壟斷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制造的鋼琴以優良的質量聞名于世,英國人則擅長制作用于教學的鋼琴,法國的埃拉爾和普萊耶爾兩大品牌制造商則主要生產用于演出的鋼琴。在那個時代,樂器制造商們不遺余力地改進制作技術,為鋼琴注入了更豐富的音色。
20世紀是一個分水嶺,在進入20世紀的同時,鋼琴進入了現代化階段。與眾多的音樂家相比,一位法國的音樂家在20世紀初創立了一套新的作曲體系,他就是克勞德·德彪西。德彪西不僅是一流的鋼琴演奏家,同時又是杰出的鋼琴作曲家。他在音樂創作中進行了許多新的探索,把鋼琴當作一種可以制造豐富的色彩和獨特的音響效果的調色板,激進的和聲語言是他為20世紀音樂創作帶來的最大禮物。
從第一架古式鋼琴的出現到現代鋼琴的廣泛運用,鋼琴的制作經歷了近300年的歷史。經過歷代制琴大師的不斷改進,鋼琴的構造日趨完善,音色更加完美,它已經成為現代樂器中音域最廣闊、表現力最豐富的鍵盤樂器。三百年鋼琴的歷史發展不僅反映了人們在音響審美上的追求,還勾勒出了樂器和演奏者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然而鋼琴家在將自己的情感與心境投入鋼琴作品時,完成的不僅僅是對作品的二度創作,更多的是演奏家在追求琴人合一的境界,實現鋼琴作為自我情感媒介的功能。鋼琴歷史的三百年,就是人類文化所經歷的三百年。鋼琴之所以偉大,就因為它是人類酸甜苦辣三百年的象征。